2025年5月,青島市傳染病醫院86歲護士李桂美因“退休返聘堅守崗位”引發輿論熱議。這位從業近70年、榮獲南丁格爾獎的護理界泰斗,其職業精神本應備受尊崇,卻因一張排班表陷入“占用編制阻礙新人”的質疑漩渦。事件背后,折射出護理行業編制管理、人才流動與代際公平的深層矛盾。
一、爭議焦點:榮光履歷與現實困境的碰撞
(一)李桂美:護理界的“活化石”
- 職業歷程:
1958年入行,歷經流行性肝炎疫情、公共衛生體系變革,退休后返聘持續服務臨床。曾自掏腰包20萬元設立護士基金,捐獻獎金支持護理事業,獲“南丁格爾獎”“全國優秀護士”等榮譽。
- 行業影響:
其“春節留守醫院”“照顧外籍船員患者”等事跡被視為職業道德典范,成為年輕護士的精神標桿。
(二)矛盾爆發:一張排班表引發的質疑
- 匿名爆料:
有護士反映,部分退休返聘人員“簽到式在崗”卻占用編制,導致新人入職受阻。李桂美所在科室近年因“編制滿員”刷下至少3名應屆畢業生,年輕護士面臨“轉正無門”的困境。
- 數據對比:
護理專業就業率從2015年的98%驟降至2024年的61%;全國50歲以上在崗護士超12萬人,但僅20%參與臨床一線,編制資源閑置與新人就業難形成鮮明沖突。
二、行業痛點:編制固化下的代際公平危機
(一)編制管理的“雙向擠壓”
- 出口不暢:
現行政策未明確退休返聘人員的編制退出機制,資深從業者長期占用編制,導致基層醫療機構“老人不退、新人難進”。
- 入口收窄:
據《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(2021-2025年)》,我國護士總數需達550萬人,但2024年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報名人數同比下降12%,反映出職業吸引力與編制瓶頸的雙重影響。
(二)臨床效能與人力浪費的失衡
- 人力資源錯配:
高齡返聘人員多因體力限制難以承擔高強度臨床工作(如夜班、重癥護理),卻占據編制資源;年輕護士雖具備專業活力,卻因缺乏崗位機會被迫轉行。
- 職業發展斷層:
某三甲醫院調研顯示,30歲以下護士占比從2018年的45%降至2024年的28%,青黃不接趨勢加劇行業老齡化。
三、深層矛盾:傳統價值觀與現代職場規則的沖突
(一)對“奉獻精神”的認知分化
- 正向評價:
部分網友認為李桂美“終身奉獻”體現職業信仰,應被視為行業楷模;
- 反向質疑:
年輕從業者指出,“道德榮光”不應掩蓋編制制度的不合理性,需區分“個人奉獻”與“制度缺陷”。
(二)職業生態的代際差異
- 老一輩價值觀:
強調“崗位忠誠”與“集體主義”,李桂美本人曾表示“醫院需要我,我就繼續干”;
- 新生代訴求:
關注公平性與職業發展空間,某護理專業畢業生直言:“我們尊重前輩,但也需要生存與成長的機會?!?/p>
四、破局思考:平衡傳承與革新的路徑
(一)編制制度優化
- 動態退出機制:
對退休返聘人員實行“編制隨退隨收”,優先用于招聘應屆畢業生;
- 彈性崗位設置:
設立“專家顧問崗”“帶教導師崗”,使資深護士從臨床一線轉向培訓指導,釋放一線編制資源。
(二)職業發展通道拓展
- 多元晉升路徑:
完善“護理管理、專科護士、護理研究”等多通道晉升體系,減少對編制的單一依賴;
- 合同制改革:
在部分地區試點“編制備案制”,允許公立醫院自主招聘合同制護士,享有同等職業發展權利。
(三)代際協作與價值融合
- 建立傳幫帶機制:
通過“導師制”讓資深護士傳授經驗,同時明確其非臨床職責,避免崗位重疊;
- 行業文化重構:
倡導“奉獻精神”與“制度公平”并重,既致敬職業楷模,也保障新生代合理權益。
如需更多免費備考資料、免費核心母題、免費視頻課程等,請在應用市場搜索【希賽醫衛題庫】下載APP,或直接掃描下方小程序免下載先體驗,包含考前密押卷、經典母題、備考寶典、課程超市、每日一練、每周一測、考點練習、順序練習、智能出題、題型專練等功能~

| 課程名稱 | 有效期 | 課程價格 |
| 2026年執業護士資格全科課程班 | 購買后365天有效 | 158元/全科 |
| 2026年執業護士資格全科進階班 | 購買后365天有效 | 198元/全科 |
| 2026年執業護士資格無憂通關班 | 購買后365天有效 | 300元/全科 |
| 2026年執業護士資格題庫會員 | 月/季/年 | 30/月、40/季、50/年 |
相關推薦:
執業護士備考資料免費領取
去領取
專注在線職業教育24年